11月13日下午,岳西縣來榜鎮(zhèn)關河村,站在吳松青的小廠房前向外望去,一片白茫茫,15萬棒的“桑枝黑木耳寶寶”正在田里茁壯成長。
“栽培一棒桑枝黑木耳要用掉2斤桑枝,等到收獲的時候,一個棒能產干木耳2兩。一年,一個棒能收獲三四茬。”說起自己精心培育的桑枝黑木耳,29歲的創(chuàng)業(yè)大學生吳松青滔滔不絕。
來榜鎮(zhèn)是安徽省蠶桑第一大鎮(zhèn),全鎮(zhèn)桑園面積有13000畝。隨著農村生活條件的改善,每年大量的桑枝堆在路邊,成了污染環(huán)境的垃圾。2013年,畢業(yè)于安徽財經大學的吳松青回到家鄉(xiāng)開始培育桑枝黑木耳。他從當?shù)剞r戶手中以土地流轉方式租用50多畝田地建立了食用菌種植基地,以每百斤30元的價格回收桑枝條,培育桑枝黑木耳。今年,他首批培植的20萬棒黑木耳供不應求,已經實現(xiàn)銷售收入60萬元,預計全年可實現(xiàn)產值100萬元。
吳松青給記者算了一筆賬,20萬棒的黑木耳要用掉40萬斤桑枝,30塊錢一百斤,一共就是12萬塊錢,這些錢都是村民的。平均下來,一畝桑田能增收500塊錢。而且,每到收獲的時候,吳松青就要雇四五十個村民們?yōu)樗烧?,一個人一天80元到120元不等。
現(xiàn)在,對于關河村和周邊村子的村民們來說,昔日沒辦法處理的垃圾桑枝條,已名副其實地成為脫貧致富的寶貝。
關河村村民楊曉春就是受益人之一。今年,他賣掉了2200斤桑枝,增收了600多塊錢,在黑木耳生產基地打工,一年也能有不少收入。“桑枝放在家里也是浪費,這樣多好啊!”楊曉春說。
“開始我們還擔心會不成功,但現(xiàn)在看來完全沒必要,桑枝黑木耳的銷路完全不成問題。”來榜鎮(zhèn)鎮(zhèn)長汪訓衛(wèi)說。
用桑枝條栽培出的黑木耳不僅肉質厚實、外觀更有光澤,在口味上也更佳,是黑木耳中的上品。所以,銷路不是問題。